手足口病不可怕,正确认识是第一步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一、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病原体:多种肠道病毒均可引起发病。但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潜伏期:2-7天。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患儿多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尔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有些患儿以咳嗽、流鼻涕、烦躁哭闹起病,多数不发烧或有低烧,发病1-3天后,于手、足及口部出现红疹,疹子的直径约3毫米左右,当红疹转为水疱后会传染给别人。生长于手足的红疹较不易影响宝宝的情绪,但口中水疱破裂则会使宝宝因剧痛而不肯进食。宝宝会经常流口水,并有发烧及不安等症状。此病病情较为温和,可以自行痊愈,不过为防止脱水现象,应多喂宝宝开水、果汁等饮料。如果患儿持续发烧、呕吐、烦躁不安,应去医院请医生密切观察、治疗。本病的预防很重要,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戏,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
二、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
1.手足口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密切接触;②空气(飞沫)传播;③饮水、食物。
2.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清洗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用阳光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3.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刻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应继续上学。
普通病例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有呼吸道症状,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重症病例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脑脊液异常、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异常。
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病情进展极快,尤其3岁以下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抢救困难,死亡率高。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异常,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及早干预治疗。
以下为重症手足口病常见的早期表现,希望家属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请医护人员诊查:
①持续高热不退;
②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无力、抽搐;
③呼吸、心率增快;
④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⑤高血压或低血压;
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⑦高血糖。
普通手足口病(无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留观病人符合下列5项指标,可结束留观:
①病程>5天;
②体温正常>48小时;
③外周血白细胞正常;
④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
⑤一般情况好。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第一步是要正确认识它。少去人群密集处,手足口病不沾身。预防手足口,健康跟我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