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里“浆细胞”乱长?警惕多发性骨髓瘤
我们的血液里,住着一群叫“浆细胞”的免疫小卫士,它们专门生产抗体抵抗病菌。可一旦这些浆细胞变坏、疯狂“繁殖”,就会引发“多发性骨髓瘤”——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肿瘤。它早期症状像普通腰腿痛或衰老表现,很容易被忽视。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个病,帮大家早发现、早应对。
一、浆细胞“作乱”,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浆细胞“作乱”时,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骨头疼最常见,病变浆细胞会“蛀空”骨头,腰椎、骨盆、肋骨易中招,表现为腰背痛,贴膏药、按摩无效,轻微弯腰、翻身就疼,严重时稍用力可能骨折。浑身没劲、脸色差也可能是信号,异常浆细胞挤占骨髓,影响红细胞生成导致贫血,患者会乏力、气喘、脸色嘴唇发白,还可能头晕心慌。反复感染别大意,正常浆细胞被挤走后抗体不足,免疫力下降,易反复感冒、肺炎,泌尿系统感染也难控制,消炎药效果差。尿液和肾功能可能出问题,异常浆细胞产生的“坏蛋白”沉积肾脏,导致泡沫尿、肌酐升高,严重时会成尿毒症。部分患者还会因高钙血症出现口渴、多尿、便秘、乏力甚至意识模糊,这些都是浆细胞作乱的连锁反应。
二、为啥容易被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太“大众化”了。腰背痛,中老年人常以为是腰椎病;贫血归咎于“年纪大了消化不好”;反复感染觉得是“免疫力差”。临床上,不少患者辗转骨科、肾内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拖了几个月甚至半年才确诊。
提醒大家: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痛(尤其夜间或活动后加重)、贫血、反复感染、泡沫尿,常规治疗没效果,且年龄在50岁以上,一定要查个血,看看是不是浆细胞出了问题。
三、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怀疑多发性骨髓瘤时,医生会安排这些检查,核心是抓“异常浆细胞”和它的“产物”:血液检查是基础,能发现异常的M蛋白,看出是否贫血、血钙是否升高、肾功能有没有受损。尿液检查能找到“本周蛋白”——异常浆细胞的“另一个信号”。骨髓穿刺是确诊的关键。医生从髂骨(胯骨)取一点点骨髓液,在显微镜下看有没有异常浆细胞。很多人怕“骨穿”,其实它创伤很小,局部麻醉后几分钟就能完成,像打针一样。影像学检查也很重要,全身骨扫描、CT或核磁共振能发现骨头被破坏的部位和程度,帮助判断病情。
四、得了这个病能怎么治?
虽为恶性肿瘤,但随着治疗进步,很多患者能长期带瘤生存,生活质量较好。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化疗药(杀灭异常浆细胞)、靶向药(针对浆细胞“弱点”)、免疫调节剂(调节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等,医生会按年龄、身体状况搭配用药。现有药物多为口服或静脉输液,方便且副作用较传统化疗小。免疫治疗是新方向,如CAR-T细胞治疗,通过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使其成为攻击肿瘤的“特种兵”,对难治患者效果显著。干细胞移植适合年轻、身体好的患者:先以大剂量化疗“清除”异常浆细胞,再回输提前采集的自身干细胞,重建造血功能,可显著延长缓解期。
治疗目标不是“根治”,而是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让患者正常生活。不少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骨痛缓解、贫血改善,能正常活动甚至重返岗位。
五、日常护理要注意啥?
除了配合治疗,生活中要做好“自我保护”:防骨折是重点,骨头脆弱要避免剧烈运动、弯腰提重物,起床翻身放缓,腰背痛明显时遵医嘱用护具。加强营养防感染,多吃蛋、瘦肉、新鲜蔬果,贫血者适当吃红肉、动物肝脏;少去人群密集处,注意保暖,勤洗手护卫生。保护肾功能,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少吃高盐、高蛋白食物,定期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定期复查别松懈,治疗期按要求查血、尿、骨髓及影像,病情稳定后也要随访防复发。
多发性骨髓瘤虽然“狡猾”,但早发现、规范治疗可控制。中老年人有不明骨痛、乏力等,建议及时查血液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