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肠癌早筛,基因检测到底该啥时候做?

2025-08-25 09:21:48 杭州诺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冯莉亚

  近年来,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越来越年轻化。但它有个特点:从癌前病变到发展成癌症,通常需要5-10年。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超过90%。早筛的方法有很多,基因检测就是其中一种,却让不少人犯了难:到底啥时候做?普通人都需要做吗?今天就一起聊聊肠癌早筛里的基因检测,帮大家弄明白其中的门道。

  一、基因检测查的是什么?

  要理解肠癌基因检测,得先说说肠道细胞的“前世今生”。我们的肠道细胞每天勤恳工作,分裂更新时,基因会严格“复制”自己。但如果受到不良习惯、环境因素影响,基因可能发生突变,就像“好公民”变坏了——这些突变的基因可能让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慢慢形成息肉、腺瘤,最终可能变成癌症。

  肠癌基因检测,简单说就是通过分析粪便或血液中的基因片段,寻找这些“变坏的信号”。比如粪便里的肠道脱落细胞,携带着基因信息,检测其中是否有肠癌相关的突变基因(如KRAS、BRAF等),就能在症状出现前发现异常。它不像肠镜那样需要插管,对害怕侵入性检查的人来说更易接受。

  二、这几类人建议尽早做基因检测

  并非所有人都需急做肠癌基因检测,但这几类高危人群建议提前安排:有家族肠癌史者,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肠癌,尤其50岁前确诊,自身风险增2-3倍,建议40岁起检测,比普通人早10年,因遗传突变可能让肠道细胞更早异常。有肠道息肉或癌前病变史者,曾查出腺瘤性、锯齿状息肉,即便切除,也建议术后1-2年检测,可发现肉眼难察的微小病变。长期肠道不适者,若常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黏液且原因不明,尤其45岁以上,建议检测,基因异常往往早于症状出现。

  三、普通人该啥时候做?别盲目跟风

  对没有家族史、没有肠道疾病的普通人,也不用焦虑。目前建议:45岁起可以做第一次肠癌基因检测,之后根据结果决定复查频率。

  如果第一次检测结果正常,且没有任何不适,可每3-5年做一次;如果检测发现“可疑基因信号”,但肠镜检查没发现问题,建议1-2年后再复查基因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检测阳性不代表一定患癌,就像“警报响了”,但可能只是“虚惊一场”,需要进一步做肠镜确认。

  有人觉得“越年轻做越安心”,其实没必要。30岁以下人群肠癌发病率极低,盲目做基因检测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因假阳性结果徒增焦虑。

  四、基因检测前,这些事要提前弄明白

  做肠癌基因检测前,了解这些细节能让结果更准确,少走弯路:采样很方便,常用粪便检测,不用空腹、抽血,取少量粪便放入专用试管,按说明在家操作后寄给机构即可,对肠道无损伤,适合多数人。别被“假阳性”吓住,肠道炎症可能导致基因片段异常,让人误判癌变风险,这时及时做肠镜就能明确。需注意,基因检测是初筛,不能替代肠镜。若结果异常或有便血、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做肠镜——它能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取组织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

  五、除了基因检测,这些早筛方法也靠谱

  肠癌早筛可搭配多种方法提升效果:粪便潜血试验查“隐藏血”,价格低适合基础筛查,但可能漏检无出血病变,建议每年一次与基因检测交替;肠镜能发现微小息肉并切除癌前病变,普通人50岁首做,高危人群40岁起,无异常可5-10年一次。同时要保持良好习惯,少吃油炸腌制食品、多吃蔬果、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筑牢肠道防线。

  最后想说,肠癌早筛的核心不是“必须做哪项检查”,而是“选对时机、选对方法”。基因检测就像给肠道做“基因体检”,能帮我们在沉默的病变中找到“蛛丝马迹”。如果属于高危人群,别犹豫,该做就做;如果是普通人,45岁后记得把它列入体检清单。早一点关注肠道健康,就能多一分主动。毕竟,对付肠癌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它还没“兴风作浪”时,就把它挡在门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