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从“偏瘫”到“健步”:脑卒中康复有高招

2025-08-27 11:34:11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曹淑芬

  脑卒中后,很多人最害怕的就是一侧身体突然不听使唤,也就是“偏瘫”。看着原本灵活的手脚变得沉重无力,甚至无法自己吃饭、走路,这种打击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难以承受。但请别过早灰心!通过科学、及时且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很多患者能够重新站起来,一步步走起来,甚至恢复不错的行动能力。

  一、康复不是“等等看”,时间就是功能

  许多人误以为脑卒中后需要“静养”,康复可以等等再说。这是最大的误区!脑卒中后,大脑并非“死亡”,而是部分区域“停工”。神经细胞周围的健康区域,具有惊人的“学习”潜能,可以尝试接管受损区域的工作。但大脑的“可塑性”能力不是无限的,尤其在发病后的早期窗口期最为活跃。

  医学上公认的“黄金康复期”是发病后的前3-6个月。在这个阶段进行科学、密集的康复训练,效果最为显著。想象一下,瘫痪的肢体就像长久不用的机器零件——越早开始启动、润滑、活动,就越能防止“生锈”(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越能更快地恢复功能。抓住早期宝贵的“时间窗”,是走向功能恢复的第一步。

  二、康复不是“蛮力练”,科学方法显奇效

  1.精准“对焦”: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损伤情况(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和恢复潜力,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例如,对于偏瘫患者,目标可能从“能在床上自己翻身”开始,逐步进阶到“借助助行器行走10米”,最终实现“独立上下楼梯”。

  2.现代科技赋能:机器人、VR让训练更智能。想象一下,下肢康复机器人能稳稳托住患者身体,精准感知其微弱的发力意图,引导并辅助完成标准步行姿态训练;虚拟现实(VR)技术则创造有趣的游戏场景,让枯燥的抬手、抓握训练变得充满乐趣和挑战性。

  3.“无痛唤醒”大脑:神经调控技术潜力大。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技术,如同“无影手”,能以无痛的方式精准刺激大脑特定区域,促进神经网络的兴奋或抑制,加速神经功能的重组。

  4.“动”要巧,“静”也要调:康复训练远不止于活动肢体,它需要一套综合方案。作业治疗致力于将训练巧妙融入穿衣、刷牙、做饭等日常活动场景,确保辛苦习得的康复技能能真正“落地”,切实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对于交流困难或吞咽安全受威胁的患者,言语吞咽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它通过系统训练发音技巧、实用交流策略以及安全的吞咽方法,来帮助患者重获顺畅沟通和安心进食的能力。另外,物理因子治疗则通过科学运用功能性电刺激、超声波等非侵入性理疗手段,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消除肿胀,并维持关节应有的灵活活动范围,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三、家庭是康复的“主战场”,爱与坚持是良药

  1.营造安全便利的环境:清除家中可能导致跌倒的障碍物;在卫生间、楼梯加装扶手;调整常用物品摆放位置,方便患者独立取用。

  2.情绪是康复的“加速器”:脑卒中后患者常经历挫败、抑郁或焦虑。家属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耐心和持续的鼓励。多倾听,肯定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帮助患者保持希望和乐观。

  四、防“二进宫”:康复路上别忘“源头治理”

  1.按时服药:降压药、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是预防复发的“防火墙”,务必遵医嘱规律服用,绝不能擅自停药或减量。

  2.健康生活不打折: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果;彻底戒烟;限制饮酒;在医生许可下进行适度的、规律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太极)。控制体重和管理血糖同样关键。

  3.定期复诊是保障: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康复进展,并根据情况调整康复计划和药物治疗方案。

  总之,从偏瘫卧床到重新迈出稳定的步伐,这条路需要时间、汗水和科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康复有“黄金期”,越早开始规范的训练,效果往往越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