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兴奋一会低落?认识双相情感障碍护理重点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发作突然、病程迁延、复发率高等特点,对于患者的危害极大。由于患者情绪与行为常处于极端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因此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在疾病管理中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绪和心境在极端高涨与严重低落之间反复波动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疾病。患者常在躁狂与抑郁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中来回交替,有时甚至在短期内同时表现出两种状态的混合特征,医学上称之为“混合发作”。一旦个体出现明显的情绪异常变化,譬如突然变得亢奋、话多、精力过度充沛,或反过来持续低落、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并伴随行为方式的改变,就应警惕双相障碍的可能,及时就医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步骤。
该疾病的成因极为复杂,既与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也受到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家族成员中有人曾患该病时,其他人群的患病风险明显升高;此外,大脑内神经递质的调节失衡,尤其是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系统的异常活动,也被认为是疾病的重要诱因。在生活层面,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经历亲人离世、失业、重大变故等不良事件,也容易触发情绪失控,引发病情反复。躁狂发作期的患者通常表现出极度的情绪亢奋、自信心膨胀、语言流畅甚至滔滔不绝,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有些人还会出现判断力下降,做出高风险行为;而在抑郁发作期,同一个人却可能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动作迟缓,严重者甚至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杀倾向。强烈的心理落差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痛苦,也对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全面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对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支持措施
1.动态观察情绪状态
需持续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尤其是躁狂与抑郁状态之间的转换特点。通过详细记录患者的言语内容、活动水平、睡眠情况、进食状况及人际交往行为,有助于识别情绪波动的早期信号。例如,情绪突然高涨、言语增多、精力异常充沛,预示躁狂发作,而若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动作迟缓等,则应警惕抑郁状态。日常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其愿意表达内心感受,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2.安全风险防范
双相障碍患者在躁狂期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冲动消费甚至自我伤害倾向,而在抑郁期会有自残或自杀风险。因此,护理工作需以预防风险为核心,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应将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移出病区,同时评估患者的冲动程度与认知状态,必要时启用保护性约束并加强巡视频率。在实施安全管理时,应秉持尊重与关怀原则,避免刺激患者情绪,稳定其心理状态,最大限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
3.药物依从性监督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可能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反复强调不能擅自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尤其是情绪改善期,患者容易误以为病愈而停止用药,极易引起情绪反弹或复发。应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协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观察药物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提高治疗安全性。
4.心理支持
由于双相障碍带来的反复病程和社会歧视,许多患者产生无助感、自责心理,甚至退缩于社会交往之外。护理工作需在情绪稳定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建自尊与信心。可鼓励其参加小组交流、兴趣活动或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社交和劳动能力。同时,应指导家属正确看待疾病,摒弃偏见,提供情感支持与生活协助。
总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内心较为敏感,情绪不定,除了要给予其科学的治疗措施,还应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波动、提高服药依从性,还能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康复水平。通过多方面协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状态,助力其实现长期稳定并回归社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