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感染“黑名单”!这4个护理误区千万别踩坑
在很多人眼里,手术结束就意味着“危险解除”,接下来只要好好休养,等伤口愈合就行了。可事实上,真正的考验往往从术后开始——术后感染。它就像潜伏在康复路上的“拦路虎”,一旦中招,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引发败血症、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更可怕的是,有些感染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却因为护理环节中的一些误区而发生。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术后感染护理“黑名单”上的4个常见误区,看看你是否也踩过这些坑。
误区一:伤口包扎“密不透风”才安全
问题在哪:
不少家属和患者认为,手术切口一定要包得严严实实,甚至好几天不拆开检查,生怕暴露在空气中会“感染”。其实,过于密闭的环境会让伤口潮湿、积液,反而给细菌创造了温床。
正确做法:
按医嘱定时更换敷料,一般术后前24小时敷料不宜随意更换,但之后需视伤口情况及时处理。
伤口渗液多时,要用无菌纱布及时吸收,并保持干燥。
避免使用不透气的塑料膜长期覆盖,除非有明确的防水需求且使用时间短。
案例提醒:一位剖宫产产妇因家属怕感染,不让护士按时换药,结果切口长期潮湿,第三天出现红肿渗脓。经过清创和抗生素治疗才控制住感染——教训就是:密不透风≠安全。
误区二:消毒“一瓶走天下”
问题在哪:
有些人觉得消毒液只要能杀菌,就可以反复使用同一瓶,不管是手、伤口还是器械都用它擦一擦。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消毒液污染,还可能因不适合的成分刺激伤口。
正确做法:
消毒液应分类型、分用途,例如碘伏适用于皮肤消毒,酒精适合无破损皮肤表面,含氯消毒剂用于环境物表。
不同患者、不同部位要使用独立的消毒棉签或棉球,避免交叉污染。
开封后的消毒液需在有效期内用完,并避免反复将棉签伸回瓶内。
案例提醒:某骨科病房曾出现3名患者切口感染,追查发现是护理人员为了节省时间,用同一瓶碘伏棉签反复蘸取,导致细菌在瓶内滋生,最终引发交叉感染。
误区三:手卫生“走过场”
问题在哪:
术后护理频繁接触患者——换药、翻身、测体温、喂水……如果手卫生做不好,手就是细菌进入伤口的“快递员”。然而,有的医护或家属只是象征性冲一冲水,没有严格执行洗手规范。
正确做法: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按“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家属探视、喂食、整理床铺前,也要先洗手消毒。
尤其在处理伤口、插管部位、引流口时,必须戴无菌手套并进行双重消毒。
误区四:引流管“能拔就拔”
问题在哪:
引流管的作用是将伤口或体腔内的积血、渗液及时排出,减少细菌滋生。但有些家属担心管子会带来感染风险,要求尽快拔掉;有的医护为了缩短留置时间,过早拔管,反而让积液滞留在体内形成感染源。
正确做法:
按医嘱判断拔管时机,一般需要等引流液减少且性质清亮时再考虑。
每班检查引流管通畅度,防止扭曲、堵塞。
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无菌技术消毒并更换敷料。
预防术后感染的三大黄金原则
除了避免以上4个误区,护理过程中还要牢记三大黄金原则:
严格无菌操作,无论是换药、拔针,还是调整引流管,所有操作必须符合无菌技术要求,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
监测感染信号,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疼痛加重、体温升高等,一旦怀疑感染,要及时报告并送检培养。
加强患者自我管理,告知患者术后不要用手触摸伤口,不随意拆敷料,按时复诊换药,并保持营养均衡、休息充足,以增强抵抗力。
小结
术后感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忽视和被误解。护理并不是简单的“看着伤口不烂”,而是要从每个细节入手,防止细菌有机可乘。
正如一位资深外科护士说的:
“我们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帮患者守一扇门——这门要是开了,细菌就进来了。”
所以,请记住这份术后感染“黑名单”,避开这4个护理误区,让康复的道路少一些波折,多一份安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