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脑出血病人护理最怕的一件事是什么

2025-08-29 09:56:39 平南县人民医院 卢凤贞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因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造成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病情变化快速且不可预测,护理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病人的预后。那么,在脑出血的护理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三方面进行解析,让大众理解护理中隐藏的风险及应对之策。

  一、再出血——脑出血患者的最大隐患

  再出血是脑出血患者护理中最让医护人员和家属担忧的风险之一。初次脑出血后,脑血管壁仍存在一定脆弱性,如果护理或生活干预不到位,极易诱发再出血。再出血不仅会加重脑组织损伤,还可能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危及生命。

  再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血压控制不当、血液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及过度活动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诱因,血压突然升高可直接导致未愈合血管破裂。护理过程中,如果病人情绪波动大、疼痛未及时控制,或者活动过度,都可能触发血压急升,从而增加再出血风险。

  因此,在护理实践中,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以及根据医嘱使用降压药物,是降低再出血风险的关键措施。家属也需理解,病人的每一次剧烈活动或情绪波动,都可能成为危险因素,必须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护理和陪伴。

  二、颅内压升高——隐秘但致命的威胁

  脑出血后,血液进入脑组织,会占据有限的颅腔空间,引起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可能逐渐损伤脑组织、压迫脑干,甚至引发脑疝,这一过程往往迅速且隐蔽,是护理中最难预警的危急事件。

  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可以包括头痛加剧、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但在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护理中,医护人员需通过生命体征观察、定期神经系统评估及影像学检查来监控颅内压变化。特别是对意识水平下降、对刺激反应迟钝的患者,更需严密观察。

  护理措施的重点在于:保持头部适度抬高,利于脑静脉回流;避免过度翻身或搬动导致颅内压力波动;确保液体管理合理,防止体液负荷过高;及时评估药物疗效,如应用降颅压药物或利尿剂。同时,家属教育也非常关键,避免病人在未指导下擅自起身或搬动,防止颅内压突然升高。

  三、并发症防控——护理细节决定预后

  脑出血病人不仅面临再出血和颅内压升高的风险,同时还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并发症及营养不良等。这些并发症常被忽视,但在护理中可能成为威胁病人生命的重要因素。

  感染风险:脑出血患者多需卧床休息,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呼吸机增加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几率。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管路管理,并密切监测体温、血象变化。

  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易导致下肢血液淤积,引发血栓。护理措施包括定期肢体被动活动、使用弹力袜及根据医嘱进行抗凝治疗。

  肺部并发症:卧床及咳嗽无力易导致肺不张或肺炎。护理重点在于协助翻身拍背、鼓励呼吸训练、保持呼吸道通畅。

  营养与康复:脑出血患者吞咽功能受损风险高,若不科学饮食,可能出现误吸及营养不良。护理中需配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必要时采用鼻饲或特殊流质食物,并持续评估吞咽功能。

  以上并发症虽然看似琐碎,但往往是决定病人长期康复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理中每一项细节都需要科学管理,家属理解护理流程并配合医护人员,对于减少并发症、保障病人安全至关重要。

  四、总结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中,最让人担忧的事情主要有三方面: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及各类并发症。再出血直接威胁生命;颅内压升高隐匿且致命;并发症虽间接,但影响长期康复和生存质量。

  科学护理不仅仅是遵循操作流程,更是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评估、风险管理与细节控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医护团队的专业执行、严格监测及早期干预,共同构筑起脑出血病人的安全屏障。通过科学、系统的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生命风险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都可显著降低,为康复提供坚实基础。

  护理是一门精细的学问,尤其是在脑出血这样的危重疾病中,每一次血压监测、每一次体位调整、每一次喂食与翻身,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生死与康复。了解脑出血护理中的关键风险,掌握科学应对策略,不仅是医护专业的责任,也是家属和社会应有的健康素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