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体位护理需重视,3个步骤助你远离压疮困扰

2025-09-03 09:12:55 叙永县中医医院 龙敏

  很多人以为压疮(又叫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才会发生的事,其实不然。无论是在手术室、ICU,还是在家里照护卧病在床的亲人,如果体位护理不到位,压疮可能悄悄找上门来,它不仅会引起疼痛、感染,还会延缓康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其实,压疮并非无法避免,只要掌握科学的3个护理步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发生风险。

  一、为啥体位护理与压疮关系这么大?

  压疮的发生,本质上是局部皮肤和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细胞缺氧坏死。尤其在骨骼突出处(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髋部、耳廓),皮下脂肪薄,缓冲能力差,更容易“中招”。

  体位护理,就是通过科学地摆放和变换姿势,让身体各部位的压力得到均匀分散和定期解除,避免某个部位长时间承受压力,这一步做好了,就等于给压疮的发生关上了大门。

  二、3个步骤帮你守住皮肤健康防线

  步骤1:科学评估,找出高风险部位

  在体位护理前,必须先知道“哪里最危险”,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保护。

  评估要点

  ①压疮风险评分:

  常用的有Braden评分,从感觉感知、湿度、活动、移动、营养和摩擦/剪切力六个方面进行打分。分值越低,风险越高。

  ②观察皮肤状况:

  看有无发红、颜色改变、肿胀、温度异常等早期压疮信号。

  ③识别高风险部位:

  长期仰卧:骶尾部、足跟、肩胛骨、枕部;

  长期侧卧:髋部、大腿外侧、踝骨外侧;

  长期坐位:坐骨结节、尾骨、足底。

  小贴士: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长期手术或卧床的患者,风险更高,需要重点关注。

  步骤2:合理摆放体位,均匀分散压力

  一旦确定了高风险部位,接下来就是合理安排姿势,既要减压,又要舒适。

  常见体位与护理要点:

  ①仰卧位:

  在骶尾部、足跟、肩胛骨下垫上软垫或减压垫。

  膝下放软枕,微屈膝,减少下腰部紧张。

  ②30°侧卧位(推荐长期卧床者使用):

  通过枕头支撑,让身体呈30°倾斜,而非完全侧卧,可显著减轻髋部压力。

  两腿间夹软枕,防止膝关节和踝关节互相摩擦。

  ③俯卧位:

  多用于特殊护理(如呼吸支持患者),需注意保护胸部、髋部和膝盖。

  在髋部、膝部下方垫柔软支撑物,避免骨突处直接受压。

  ④坐位:

  座椅上使用减压坐垫(如凝胶垫、气垫),减少坐骨结节压力。

  保持双脚着地,避免悬空。

  关键原则:

  均匀分散受力:防止压力集中在单一部位。

  稳定性:体位摆放后患者应感觉舒适且不会滑动。

  避免剪切力:移动时用抬、推,避免拖拽导致皮肤层与深层组织错位。

  步骤3:定时翻身与持续监测

  体位再科学,如果长时间不变换,压力依旧会积累。因此定时翻身是防压疮的核心。

  翻身频率参考:

  一般卧床患者:每2小时一次;

  高风险或皮肤状况较差者:1-1.5小时一次;

  术中长时间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下,中途适当调整受压部位。

  翻身技巧:

  提前告知患者(即使在麻醉或昏迷中,也要轻柔操作,保护关节和管路);

  多人配合,避免用力不均造成拉伤;

  翻身前后检查皮肤,发现发红、变硬或颜色改变时,立即减压。

  监测重点:

  关注骨突处有无压痕、发红;

  检查皮肤温度(早期压疮部位常偏温或偏凉);

  记录翻身时间和皮肤情况,便于后续护理调整。

  三、配合体位护理的“加分项”

  体位护理是防压疮的基础,但想要效果更好,还可以配合以下措施:

  保持皮肤干爽:汗液、尿液、渗出液会软化皮肤,增加损伤风险。

  营养支持:充足蛋白质、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皮肤修复。

  使用防压疮床垫:如气囊床、交替充气床,自动分散压力。

  及时处理皮肤异常:早期红斑不可按摩,应立即减压并保护。

  四、总结

  压疮的发生并非不可避免,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忽视了体位护理的重要性。

  记住这3个步骤:

  科学评估,找准风险部位;

  合理摆放体位,均匀分压;

  定时翻身,持续监测。

  这不仅适用于医院里的专业护理人员,也适合在家照顾卧床亲人的家属。只要把这三步融入日常,就能大大降低压疮风险,让患者的康复之路更顺畅、更舒适。

  一句话记住:体位护理做得好,压疮就没机会找上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