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检测:空腹血糖≥7就是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才是“长期控糖成绩单”
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超过7mmol/L,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其实,糖尿病的诊断没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糖检测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真正的“长期控糖成绩单”。
一、糖尿病的三大诊断标准
想要确诊糖尿病,医生主要看三个指标:
1.餐后两小时血糖
健康人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是<7.8mmol/L。当餐后两小时的血糖≥11.1mmol/L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尽量将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这是因为,当餐后两小时血糖测值高于11.1mmol/L时,意味着胰岛素无法有效地将血糖降低到正常范围,这通常反映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严重,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
2.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定的血糖值,它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如果大于6.1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当大于等于7.0mmol/L时,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如果血糖低于2.8mmol/L,且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就称为“低血糖”。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0mmol/L时,表明在基础状态下,胰岛素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这个数值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风险因素的人群来说,在筛查和初步诊断方面尤为重要。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中的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代表过去三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正常值为4%-6%。在欧美国家,ADA的指南以及欧洲的EASD的指南里都提出将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然而,在我国由于技术原因还没有完全引入这个诊断标准,我国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成人中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在6.3%左右,和国外的6.5%存在一定的差距。
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可以用来判定患者血糖控制的情况。在我国,指南规定糖化血红蛋白要求控制在7%以内,超过7.5%则认为控制差,需要进行调整;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则需要起始胰岛素治疗。HbA1c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较长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不仅仅是一次血糖测量的结果。对于那些可能在某些时间点血糖正常,但整体血糖水平较高的人群,HbA1c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
二、为什么空腹血糖≥7不一定是糖尿病?
很多人以为空腹血糖≥7mmol/L就一定是糖尿病,其实不然。血糖水平是一个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指标,单次测量值偏高未必等于确诊糖尿病。可能干扰血糖值的因素包括:检测前一晚摄入过多高脂或高糖食物;睡眠不足、情绪紧张或近期压力过大;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所产生的暂时影响;甚至抽血时的紧张情绪也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所以,医生通常不会单凭一次空腹血糖就下诊断,而是会结合其他指标,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
三、糖化血红蛋白:你的“长期控糖成绩单”
很多人可能只关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但糖化血红蛋白才是真正的“长期控糖成绩单”。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只是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可能会受到很多临时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运动、情绪等。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就像是一场长跑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血糖控制状态。
比如说,有些患者在测量空腹血糖或者餐后血糖时,数值可能刚好在正常范围内,但实际上他在其他时间段的血糖可能波动很大,整体血糖水平并不理想。这个时候,糖化血红蛋白就能揭示出这种隐藏的问题。
总之,在血糖检测和糖尿病的诊断与管理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空腹血糖或者餐后血糖的单一数值。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个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指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应该对这些血糖检测的知识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管理健康,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