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身体入侵者”——寄生虫
提到寄生虫,很多人会联想到“卫生条件差”“偏远地区”,但事实上,这些肉眼难辨或隐约可见的“入侵者”,可能隐藏在我们的食物、水源甚至宠物身上,悄悄威胁着健康。我国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包括蛔虫、弓形虫、肝吸虫等,部分寄生虫若长期寄生,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发育障碍、贫血等,以下浅谈这一“隐形健康杀手”。
一、寄生虫分类
1.体内寄生虫:潜伏在器官里的“掠夺者”
这类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消化道、肝脏、血液、肺部等内部器官,通过掠夺营养、损伤组织引发疾病,常见类型包括:
消化道寄生虫:最普遍的类别,如蛔虫、蛲虫、钩虫、鞭虫。以蛔虫为例,它不仅会争夺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还可能扭结成团堵塞肠道,甚至钻入胆道引发剧烈腹痛。
组织器官寄生虫:寄生在特定器官内,危害更隐蔽。如肝吸虫(寄生在肝脏胆管),长期感染会导致胆管炎、肝硬化;弓形虫(常寄生在大脑、心脏),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会破坏红细胞引发疟疾,出现周期性高热、寒战,严重时危及生命。
血液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血液,如血吸虫(虫卵沉积在肝脏、肠道壁),可导致肝脾肿大、腹水;丝虫(寄生在淋巴系统),会堵塞淋巴管引发“象皮肿”,导致肢体肿胀变形。
2.体外寄生虫:附着在体表的“吸血者”
这类寄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皮肤、毛发或衣物上,通过叮咬、吸血或传播病原体致病,常见类型有:
跳蚤、虱子:多寄生在宠物毛发或人体头发、衣物缝隙中,叮咬皮肤后会引起瘙痒、红疹,还可能传播鼠疫、斑疹伤寒等传染病。
螨虫:肉眼难辨,常见的尘螨寄生在床垫、沙发、地毯中,其排泄物和尸体碎片会诱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疥螨则会钻入皮肤角质层,引发“疥疮”,导致全身剧烈瘙痒,夜间症状加重。
蜱虫:常潜伏在草丛、树林中,叮咬人体后会嵌入皮肤吸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且叮咬后若强行拔除,其口器可能残留在皮肤内引发感染。
二、传播途径
1.“病从口入”: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吃生鱼片(如三文鱼、金枪鱼)可能感染异尖线虫,幼虫会钻入胃肠道黏膜,引发腹痛、恶心、呕吐;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含猪肉绦虫卵),虫卵会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若虫卵进入血液,还可能寄生在大脑引发“脑囊虫病”,导致头痛;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可能感染肝吸虫;生吃蔬菜、水果时若未洗净,可能残留蛔虫卵、鞭虫卵。
被污染的水源:喝未经消毒的生水(如河水、井水),可能摄入贾第虫、隐孢子虫,引发急性腹泻,尤其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老人,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用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也可能间接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皮肤或宠物感染
皮肤直接接触:赤脚在田间劳作、行走在潮湿草丛中,钩虫幼虫会穿透皮肤进入血液,最终寄生在肠道;接触患有疥疮的人或其衣物、被褥,疥螨会通过皮肤接触传播;宠物(猫、狗)身上的跳蚤、虱子,可能通过抚摸、拥抱转移到人体。
宠物携带病原体:猫是弓形虫的主要宿主,其粪便中含有弓形虫卵,清理猫砂、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如花盆土)后若未洗手,可能感染弓形虫。
三、预防寄生虫感染的要点
肉、淡水鱼虾必须彻底煮熟,避免吃“生鱼片”(尤其是淡水鱼生)。
蔬菜、水果生吃前最好浸泡10分钟后再冲洗,或用果蔬清洗剂去除残留虫卵。
不喝未经消毒的生水,接触宠物、清理垃圾、劳作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洗。
家养猫、狗需定期使用宠物专用驱虫药,避免跳蚤、蜱虫、弓形虫滋生,砧板分生熟切。
定期清洗床单、被套、衣物,用55℃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再清洗干净后暴晒,沙发、地毯、床垫等容易滋生螨虫的地方,每周用吸尘器清理,暴晒。
外出游玩时(尤其是草丛、树林、田间),穿长衣长裤,裤脚扎紧或穿袜子,避免赤脚行走,回家后及时洗澡、更换衣物,检查是否有蜱虫附着。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需警惕
儿童、农民、兽医、经常生食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寄生虫筛查(如大便常规检查虫卵);
孕妇孕期避免接触猫粪,降低胎儿感染风险,若出现疑似寄生虫感染的症状,及时就医并配合医生治疗。
四、结语
寄生虫虽隐蔽,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习惯,就能有效阻断它们的入侵。记住:对“看不见的威胁”多一份警惕,就是对健康多一份守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