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科普
体内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减少就会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儿童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好发于6个月至2岁的儿童。长期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儿童易出现生长发育和健康问题,因此宝妈、宝爸应正确认知以及掌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知识。
一、何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铁的摄入量不足、吸收障碍和利用障碍及丢失增加等是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常有皮肤和黏膜苍白、软弱无力、心悸、气急、食欲差、易烦躁、易哭闹、精神不振等症状。儿童一旦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且未及时干预,将给儿童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如影响生长发育、降低免疫力、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等。具体且常见的情况有:骨骼发育迟缓,身高增长受限;更容易感染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等;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易出现忧郁、多疑、易怒、孤僻等心理疾病;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
二、如何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孕期预防
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μ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2.科学饮食
6月龄前,建议纯母乳喂养,若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则建议选择铁强化婴儿配方奶喂养;6月龄后,建议及时添加辅食,首先添加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逐渐加入多种动物类食物及富含维生素C(如柑橘、西兰花、番茄等)的食物;1-5岁,建议儿童每天饮用的牛奶,并摄入2-3种富含铁的食物(动物肝脏、鸡蛋黄、血豆腐等)。
3.科学补充铁剂
针对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建议从2周龄开始到12月龄服用铁剂2-4mg/(kg·d);针对足月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婴幼儿,建议从4月龄开始服用铁剂1mg/(kg·d),直至婴儿饮食中含有足量的铁。
4.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家长应从小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产生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行为,以保证铁以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全面摄入,为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5.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维生素C可显著提高人体对铁的消化和吸收效率,使吃进去的铁能更加有效地被人体利用。在日常膳食中,除了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外,同时可增加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摄入,如西红柿、胡萝卜、芹菜、南瓜、猕猴桃等。
三、如何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祛除病因
对饮食不当者应合理安排饮食,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此外,如有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肠息肉或肠道畸形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口服铁剂
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天2-6mg/kg,分2-3次口服。建议在两餐之间服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利于吸收。同时用药期间建议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需要注意的是,铁剂应继续用至血红蛋白正常水平后6-8周再停药,以补足铁的贮存量。常用口服铁剂有大分子复合物铁剂(右旋糖酐铁、蛋白琥珀酸铁、多糖铁复合物)、小分子有机亚铁剂(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无机亚铁剂(硫酸亚铁)。
3.注射铁剂
对于不能口服铁的患儿可注射铁剂,但此方法通常情况下不会采用,因为注射铁剂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可发生过敏反应致死。
4.温馨提示
服用铁剂后,大便变黑或呈柏油样,停药后恢复;液体铁剂可使牙齿染黑,可用吸管或滴管服之;铁剂可与维生素C、果汁等同服,以利吸收;牛奶及抗酸药等与铁剂同服均会影响铁的吸收;服药初期食欲可能受影响,一般2周后好转。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对常见,宝妈、宝爸不应惊慌,如发现儿童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时,及时带领儿童到医院进行专项检查,若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遵医嘱为儿童补充铁剂或含铁药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就可纠正,不会影响儿童今后生长发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