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血液病患者的运动与护理平衡

2025-09-22 09:32:40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薛雁

  血液病是一类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类疾病不仅影响血液成分和功能,还可能引起贫血、出血倾向、免疫功能下降等并发症。因此,血液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注意运动与护理的平衡,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血液病患者运动的意义

  运动对血液病患者有多方面好处。首先,适度运动能改善体能和心肺功能,缓解乏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其次,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和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生成,改善贫血。再次,运动有助心理健康,缓解焦虑抑郁,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运动可减少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负重和柔韧训练有助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中医认为血液病多与“气虚血弱”“脾肾不足”相关,适度运动可配合中医调理,如太极、八段锦、气功等柔和运动,既可改善气血循环,又可调节肝脾功能。对于贫血明显者,可结合中药汤剂(如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加减)改善气血,辅助运动效果,提高康复质量。

  二、血液病患者运动的原则

  安全原则:血液病患者常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低下等,应严格评估运动风险。血小板<30×10^9/L者避免高强度、易跌倒或碰撞运动;白细胞显著下降或有感染症状时,应暂停户外运动,防止交叉感染。

  个体化原则:运动方案应结合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治疗阶段和体能状况。化疗或骨髓移植早期宜轻柔运动,如室内散步、伸展操或轻瑜伽;疾病稳定或康复期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阶段性原则:治疗周期不同,患者在高峰期可能乏力、恶心或出血风险高,应降低运动量或以静态拉伸、深呼吸为主;缓解或康复期可逐步恢复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改善体能和功能。

  适度原则:运动强度宜轻至中度,避免过劳。可用“说话测试”:运动时能正常交流但略感气促为宜。运动时间可分多次短时段,每次15-30分钟,每周3-5次。

  三、血液病患者护理要点

  健康监测:运动前应评估血常规、体温、血压、心率等,重点关注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水平。血小板低于30×10^9/L或血红蛋白低于70g/L者,应暂缓运动或仅做低强度活动。

  感染预防:血液病患者易感染,尤其白细胞低下期。护理人员应指导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开人群密集场所,并保持运动环境消毒通风。

  出血防护:血小板减少易出血,运动应避免高冲击、接触性或易跌倒活动。必要时佩戴护膝、护肘或护腕等护具。

  营养支持:合理饮食是运动康复基础。高蛋白、充足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助造血恢复与肌肉维持。护理人员可提供个性化营养建议。

  心理支持:长期疾病易致焦虑或运动依从性差。护理人员应鼓励适度运动,提供心理疏导,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提高运动积极性。

  中医补充:护理中可结合中医养生方法,如膳食调养(红枣、黄芪、当归等补气血食材)、艾灸、推拿等手段,缓解身体乏力、改善免疫功能,为运动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中医心理调护也可减轻焦虑,增强运动坚持性。

  四、运动与护理的平衡策略

  个体化评估与方案制定:每次运动前,护理团队结合医生意见评估患者血常规、体能及心理状态,制定当日运动强度和类型。例如,血小板略低可选择低冲击有氧运动;血红蛋白低则以静态伸展或深呼吸为主。

  分阶段循序渐进:运动根据治疗周期和康复阶段调整。化疗期以低强度、短时间为主;缓解期逐步增加有氧和力量训练;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负重训练,促进肌肉和骨骼健康。

  护理全程监控:护理人员在运动中观察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及疲劳程度,记录运动效果和不良反应。出现乏力加重、出血、心悸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并处理。

  家庭与社会支持结合:家属参与运动监督与陪伴,提高安全性和依从性。社交化运动如小组步行、线上康复课程,有助心理健康和坚持运动习惯。

  健康教育与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运动知识、注意事项及风险提示教育,使其掌握自我监控技能,如心率监测、出血观察和感染防护,实现自主、安全运动管理。

  五、总结

  血液病患者运动与护理的平衡,是提升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个体化、阶段性运动方案结合全面护理管理,可改善体能、血液指标和心理健康,降低并发症风险。通过医护团队与患者及家庭协作,实现运动与护理的有机结合,患者能够在安全前提下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