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做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梗和心绞痛的选择差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送入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减轻心肌缺血,降低死亡风险。虽然技术成熟,但并非人人适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在治疗决策上有差异,尤其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处理重点并不相同。
一、冠脉介入治疗的主要适应人群
适合冠脉介入的人群多为血管狭窄明显且血流受阻的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类患者冠状动脉完全堵塞,短时间内出现持续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甚至休克,不及时开通血管,心肌坏死会迅速扩大,预后极差。非ST段抬高型心梗若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心肌酶学升高或反复胸痛,也需在短时间内介入。不稳定型心绞痛如症状频繁加重、静息时胸痛、伴低血压或心律失常,经评估血管病变严重时也建议介入。稳定型心绞痛若药物控制良好可继续保守治疗,但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或心功能下降时可考虑介入。
二、急性心梗与心绞痛在治疗上的差异
急性心梗的关键是血管完全堵塞导致心肌坏死,救治原则是尽快开通血管,尤其ST段抬高型心梗需在症状发作90分钟内完成介入,才能最大限度挽救心肌。心绞痛是冠脉狭窄引起的短暂心肌缺血,稳定型在静息时血供可满足心肌需求,大多不需急诊介入,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斑块易破裂、血栓风险高,可能迅速进展为心梗,需要密切监测并评估是否早期介入。
三、影响介入决策的因素
是否进行介入需综合患者全身情况、血管病变特点及可行性。高龄、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出血风险高者,即使有狭窄,也需权衡风险与收益。冠脉造影可明确病变情况,若为弥漫性或极细血管,介入效果可能受限。有些患者因左主干严重病变或三支病变伴糖尿病,更适合外科搭桥手术。经济状况与用药依从性也很关键,因为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
四、介入后的康复与管理
介入治疗并不能根治冠心病,支架只是恢复局部血流,动脉粥样硬化仍会进展。术后应长期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必要时的冠脉影像,有助于早期发现再狭窄或新病变。急性心梗术后应循序渐进地恢复活动,注意监测症状变化。
五、科学认知与及时就医
冠脉介入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的认知和就医速度。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恶心等是急性心梗信号,应立即呼叫急救,不要等待症状自行缓解。频繁或加重的心绞痛也需尽快检查,防止演变为心梗。日常生活中应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急性事件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