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急救指南: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该知道的“15-15法则”
高血糖的危害广为人知,但低血糖却像隐藏在暗处的“沉默杀手”,其危险性甚至可能超过高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发作,不仅会引发头晕、昏迷,还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让患者多年控糖的努力付诸东流。幸运的是,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尤其是“15-15法则”,能快速化解危机,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隐形炸弹
1.血糖与身体的能量循环
血糖是身体的“能量货币”,为大脑、心脏等器官提供动力。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胰岛素则像一把“钥匙”,帮助血糖进入细胞供能,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中。当血糖浓度过低(糖尿病患者通常低于3.9mmol/L),身体的“能量循环”就会中断:大脑因缺氧而功能受损,心脏因能量不足而跳动紊乱,严重时甚至引发昏迷或死亡。
2.糖尿病患者为何更易中招?
药物因素,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是降低血糖,但若剂量过大、用药后未按时进食,或药物与饮食、运动不匹配,血糖可能被过度压低。饮食失衡,漏餐、进食量不足,或空腹饮酒,都会让血糖“入不敷出”。运动过度,长时间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葡萄糖,若未及时补充能量,血糖会迅速下降。代谢异常,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代谢,导致血糖波动;自主神经病变则可能让身体对心慌、出汗变得迟钝,患者甚至在昏迷前毫无察觉。
3.低血糖的预警信号
低血糖的症状会随血糖下降程度逐渐加重,要学会识别。轻度阶段,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焦虑不安——这是身体在喊“我需要能量!”此时大脑仍能正常思考,但需立即采取行动;中度阶段,头晕、头痛、注意力涣散、言语模糊、行为怪异——大脑已开始“罢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不适;重度阶段,抽搐、昏迷、呼吸浅促、脉搏细弱,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紧急措施。
二、“15-15法则”:科学急救的黄金步骤
“15-15法则”是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标准化急救方法,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快速补充糖分提升血糖,同时避免过量导致反弹性高血糖。
第一步:立即补充15克快速起效的碳水化合物
低血糖急救的关键是“快”,因此需选择能被身体直接吸收的糖类,例如150毫升果汁(如苹果汁、橙汁,避免含果肉的浓稠果汁),果汁中的简单糖能迅速进入血液;1大勺蜂蜜或白砂糖(约15克),可直接含于舌下,通过口腔黏膜快速吸收,适合意识模糊但能吞咽的患者;3-4块方糖或葡萄糖片,葡萄糖片效果最佳,且剂量精准,适合随身携带;1管葡萄糖凝胶,便于携带,挤压后可直接涂抹在口腔内壁,无需吞咽。
第二步:等待15分钟后复测血糖
补充糖分后,身体需要时间将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15分钟后使用血糖仪检测,观察数值是否回升至安全范围(≥3.9mmol/L)。若15分钟后患者症状未缓解,或血糖仍低于3.9mmol/L,需重复第一步。
第三步: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行动
若血糖恢复正常,可进食少量复合碳水化合物(如一片面包、半根香蕉),以维持血糖稳定。若血糖仍低于3.9mmol/L:重复“15克碳水化合物+15分钟等待”的步骤,直至血糖达标。若重复两次后血糖仍未回升,需立即就医。若患者昏迷或无法进食切勿强行喂食,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准备注射胰高血糖素。
三、预防胜于急救
急救是“亡羊补牢”,而预防才是根本之道。糖尿病患者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低血糖风险:规律生活,固定用餐、运动和用药时间,避免随意更改;个性化控糖目标,与医生讨论适合自身的血糖范围,避免过度追求“严格达标”而忽视安全性;随身携带“急救包”,并告知家人存放位置;定期复诊,与医生沟通用药方案,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需根据血糖波动调整剂量。
总之,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而低血糖是这条路上最隐蔽的“陷阱”。通过掌握“15-15法则”,患者不仅能化解危机,更能增强对疾病的掌控感。记住,每一次对低血糖的及时应对,都是对自身健康的守护;每一次对预防措施的坚持,都是对生活质量的投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