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生命通道的“第一守门人”:急诊护士如何快速分诊抢占黄金时间

2025-09-26 09:50:48 贺州广济医院 张锦妮

  在医院急诊室,每一秒都可能关乎生命的存续。当救护车的鸣笛声划破夜空,当患者家属抱着突发疾病的亲人匆匆奔来,第一个与他们对接、为生命“把脉”的人,往往是急诊护士。这些被誉为生命通道“第一守门人”的专业人员,凭借一套高效精准的分诊体系,在混乱与紧急中为患者划出优先救治顺序,为后续抢救抢占关键的“黄金时间”。

  一、分诊:急诊救治的“前置过滤器”

  急诊室的特点是患者病情急、病种杂、流量波动大,若不进行科学分流,极有可能出现“轻症占用资源、重症延误救治”的混乱局面。所谓分诊,就是急诊护士通过快速评估,将患者按病情紧急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优先安排危急重症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又能确保真正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在“黄金时间窗”内得到救治。因此,分诊的速度与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患者的生死走向。

  二、国际通用的“五级分诊”:给病情贴好“紧急标签”

  目前国内急诊广泛采用的是基于国际标准改良的“五级分诊体系”,急诊护士会在患者到达后的1-5分钟内,通过“看、问、查”完成初步评估,为患者贴上清晰的“紧急标签”。

  一级为“濒危级”,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心跳呼吸骤停、严重休克等,这类患者需立即送入抢救室,护士会一边快速评估一边呼叫抢救团队,甚至在护送途中就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操作。

  二级是“危重级”,患者存在潜在生命危险,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伴意识模糊等,需在10分钟内安排救治,护士会优先为其开通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

  三级为“紧急级”,病情可能进展为重症,但短期内无生命危险,如急性阑尾炎、中度外伤等,通常需在30分钟内就诊。

  四级是“亚紧急级”,病情稳定但需医疗干预,如普通感冒伴高热、轻微骨折等,可在1-2小时内安排就诊。

  五级为“非紧急级”,如慢性疾病复查、轻微擦伤等,可在2小时以上有序等待。

  这种分级并非仅凭经验判断,而是有明确的评估指标。比如护士会先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再查看生命体征,同时快速询问病史,通过这些信息综合判断病情等级。

  三、分诊中的“特殊情况应对”:细节里的生命守护

  急诊场景中常有“特殊情况”,考验着护士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意识不清、无法自主表达的患者,护士会通过对随身物品进行查看,完成病史线索的寻找,同时对体表特征予以观察,如是否有外伤痕迹、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对于儿童患者,护士会通过哭闹程度、精神状态辅助判断,比如同样是发热,若孩子哭闹不止、拒绝进食,可能比安静嗜睡的孩子更需要优先关注。而对于老年患者,即使生命体征看似平稳,但若存在认知障碍、基础病多,也可能被归为更高等级,因为老年人病情进展往往更隐匿。有些患者在等待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比如原本定为三级的外伤患者,突然出现伤口大量出血、血压下降,护士会立即升级其分诊等级,完成紧急救治流程的启动。

  四、护士的“分诊能力养成”:千锤百炼的专业素养

  要成为合格的急诊分诊护士,并非易事。他们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内、外、妇、儿等多科室常见急症的临床表现,能对危险信号快速识别。同时要经过系统培训,对标准化分诊流程和评估工具有效掌握,比如很多医院会使用“急诊严重度指数”等评估量表,确保分诊客观性。更重要的是,长期急诊工作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在短时间内对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进行有效捕捉。

  急诊护士的分诊工作,没有惊心动魄的手术操作,也没有复杂的治疗方案,却像是急诊救治的“第一道防线”。他们用专业评估、快速反应,在患者与生命希望之间架起桥梁,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刻得到恰当的救治。了解这份工作,不仅能让我们更理解急诊护士的付出,也能在自己或家人面临急诊情况时,更好地配合分诊,对生命的“黄金时间”进行共同守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