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不是简单的“鼓包”,出现几类症状应及时就医
提到疝气,很多人会简单理解为肚子上鼓了个“包”,但其实这背后藏着腹腔脏器“跑错位置”的隐患。若忽视不管,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今天就讲讲疝气的来龙去脉,帮大家认清症状、重视危害。
一、疝气到底是什么?不止一种“模样”
医学上,疝气全称叫“腹外疝”,简单说就是腹腔里的器官或组织,比如小肠、脂肪等,趁着腹壁有薄弱点或孔隙,“溜”到了体表,形成了看得见的包块。打个比方,就像自行车内胎破了个洞,里面的气把外胎顶起一个鼓包,腹壁的薄弱点就是那个“破洞”,腹腔脏器就是“鼓起来的内胎”。
疝气的种类不少,最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多发生在男性身上,就像在大腿根和小腹交界的地方出现异常包块。腹股沟疝还分为“斜疝”和“直疝”,其中斜疝占了绝大多数,小儿疝气也多是这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长在肚脐周围的脐疝、手术后伤口没长好引发的切口疝,以及发生在大腿根部内侧的股疝。不同疝气的发病位置和特点不同,但核心都是“腹腔内容物突出”。
二、这3类症状要警惕,嵌顿是“危险信号”
1.可复性肿物:最典型的“信号包”
这是疝气最容易被发现的症状——在腹股沟、肚脐周围等部位,会冒出一个或大或小的包块。这个包很“狡猾”,站立、走路、咳嗽、用力排便时,因为肚子里压力变大,它就会冒出来或变大;而躺平休息、用手轻轻推按,它又会缩小甚至消失,这就是“可复性”的特点。比如很多男性发现大腿根有个“小肉球”,站着有躺着没,十有八九是腹股沟疝。
2.局部坠胀感:身体发出的“不适预警”
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觉得患处坠胀,就像有东西坠着一样。但随着病情发展,尤其是长时间站立、走路或干活后,坠胀感会越来越明显,甚至影响正常活动。比如有些老人总觉得小腹坠胀、走路费劲,却没注意到大腿根的小包,其实这正是疝气在“提醒”身体出了问题。
3.剧烈疼痛:嵌顿引发的“紧急警报”
这是最危险的情况——如果突出的脏器被卡在薄弱口,无法回纳到腹腔,就叫“疝气嵌顿”。此时会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包块变得又硬又推不回去,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肚子胀、拉不出大便等症状,这其实是发生了肠梗阻。要是嵌顿时间过长,被卡住的肠管可能因缺血坏死、穿孔,引发腹膜炎,甚至休克,必须立刻手术,否则会危及生命。
总之,疝气从来不是“小毛病”,一旦发现肚子或大腿根有可复性包块、坠胀感,尤其是突然出现剧痛、呕吐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危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