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车祸现场第一目击者:在救护车来之前你能做的三件事

2025-10-09 09:14:05 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周小英

  车祸发生后,每一秒都关乎生命。作为第一目击者,在专业救援到达前的“黄金时间”内,你的冷静行动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本文将系统梳理三个核心救援步骤,帮助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科学进行施救。

  一、确保现场安全:阻断二次伤害的源头

  1.危险评估与隔离

  在车祸现场进行危险评估与隔离时,需迅速扫描环境,识别漏油、起火、坠落物及来往车辆等潜在危险;利用反光背心、警示牌或手机闪光灯设置警戒区,夜间隔离范围应扩大至50米以上;对倾斜或可能滑动的车辆,及时用木楔、砖块等固定车轮,防止二次移动引发碾压伤害。

  2.自我防护措施

  在车祸现场实施自我防护至关重要。若现场存在破碎玻璃或金属碎片,应迅速用衣物包裹双手,并佩戴摩托车头盔保护头部免受意外伤害;面对疑似触电事故,如电线杆倒塌,切记不可贸然靠近,必须等待电力公司确认断电;处理开放性伤口时,为预防交叉感染,要优先使用一次性手套或塑料袋隔离双手,避免血液直接接触自身皮肤和黏膜。

  3.指挥交通疏导

  在车祸现场指挥交通疏导时,应先站在安全岛位置,通过挥舞衣物或手机灯光示意过往车辆减速绕行;同时迅速利用共享单车、锥形桶等物品设置路障,封锁事故车道以引导车流改道;还要主动向后续车辆驾驶员口头传达前方事故信息,防止其因好奇停留围观,进而引发交通瘫痪。

  二、伤情快速评估:建立生命优先级的判断体系

  1.ABCDE急救原则

  (1)A(Airway)气道:呼喊伤者,判断是否清醒,检查伤者是否发出鼾声、喘鸣或咳嗽,这些可能是气道阻塞的征兆。采用“头后仰-抬下颌”法开放气道,避免过度仰头导致颈椎损伤。

  (2)B(Breathing)呼吸:观察胸廓起伏频率(正常成人12-20次/分),对无呼吸者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3)C(Circulation)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喉结旁开两指),若10秒内未触及且无呼吸,立即启动CPR。

  (4)D(Disability)神经功能:通过“GCS评分”快速评估意识水平(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

  (5)E(Exposure)暴露检查:剪除或掀开衣物,系统性检查全身出血点、畸形或烧伤区域。

  2.控制致命性出血

  在车祸现场控制致命性出血,若是一般伤口出血,可采用直接加压法,用干净布料覆盖后持续施加20-30千克压力;四肢大动脉出血时,在伤口近心端5厘米处用专用止血带,记录时间且每45分钟放松1-2分钟;针对胸腔或腹腔穿透伤,可用无菌纱布紧密填塞伤口,再外敷绷带加压包扎。

  3.特殊伤情处理

  车祸现场遇特殊伤情需谨慎处理,若怀疑脊柱损伤,务必保持伤者原位不动,采用“四人平托法”整体搬运,防止头部扭曲或躯干弯曲造成二次伤害;对于张力性气胸,胸部有开放性伤口时,用无菌敷料制作“三边密封”敷料,留一侧排气;遭遇烧伤,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30分钟,剪开衣物去除,切勿撕脱,以防破坏水泡。

  三、专业救援协同:构建高效的生命接力系统

  1.精准信息传递

  在车祸现场进行精准信息传递十分关键。采用5W1H报告法,向120调度员清晰阐述事故地点、伤亡人数、伤情类型、危险因素、已采取措施和等待时间。同时,借助微信“位置共享”或高德地图“一键救援”功能发送精确坐标。此外,还需多渠道报警,同步拨打110、119、122,实现交通管制、破拆救援、事故处理的联动响应。

  2.现场秩序维护

  车祸现场维护秩序至关重要。对于清醒伤者,要运用“倾听-共情-承诺”模式进行心理安抚,告知其救护车将至以稳定情绪。同时做好隐私保护,用毯子或衣物遮挡伤者暴露部位,防止无关人员拍摄传播带来二次伤害。另外,要对散落物品定位标记,拍摄全景照片,且不随意移动可能涉及责任认定的物件。

  3.持续生命监测

  在车祸现场对伤者进行持续生命监测不容忽视。需每5分钟动态评估伤者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据此灵活调整救援优先级。对于无脊柱损伤的昏迷伤者,要及时将其转为侧卧位,防止舌根后坠或呕吐物引发窒息。同时,用铝箔救生毯或撕开的羽绒服为伤者保暖,维持其核心体温在36℃以上,保障生命安全。

  四、结论

  在专业救援到达前的10分钟,目击者的科学处置能力直接决定伤者的生存质量。通过系统学习现场安全管控、伤情分级处理和救援协同技巧,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生命链中的关键一环。冷静是第一急救药,行动前30秒的深呼吸可能比盲目施救更有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