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液和献血浆的那些事儿,一篇文章讲清楚
当你经过路边的献血车的时候,你会不会很好奇,你的血液里都是什么?无偿献血与血浆捐献是同一个概念吗?献血浆之后,会不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我只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你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首先要弄明白隐藏在我们体内的“四个任务小组”。
血液就像是体内的“万能运输队”,每天都要在血管里跑来跑去,多亏了四个不同的“工作队”。
1.红细胞:最重要的“快递员”,它将氧气从肺里运送到心脏,再到大脑,再到肌肉,最后输送到血液中,如果红细胞不足,人就会出现眩晕和无力的症状,俗称贫血。2.白细胞:人体内的“保安队”,一旦遇到“坏人”,就会一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将其消灭,帮助我们抵御感冒,感染。3.血小板:就像是血管里的“维修工”,一不留神被划破了,流血了,就会有血小板聚集在一起,“抱团”,把伤口给堵死了,就像手被割破了一道口子,也能自动止住血。4.血浆:就像是“运输液”,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装在其中,再加上蛋白质、葡萄糖、电解质等“补给品”,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处,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垃圾排出体外,还能通过凝血因子,帮助血小板止血。
也就是说,血=血浆+血细胞,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许多人将“献血”与“献血浆”混为一谈,事实上两者有相当大的差别,正如“将整份水果打包”与“只喝果汁”之间的差别:
1.献血:指的是一种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成分的全血。献血之后,体内的红细胞会逐渐补充完整,所以间隔期较长(国家制定了六个月一次的标准),一次最多400毫升。
2.血浆(单采):由专用的仪器“挑着要”,首先将您的血样打入仪器中,轻微地将其中的血浆分离出来,然后将剩余的红血球、白细胞和血小板送回您的体内。等于是把“液体部分”“捐”出去,红细胞没有损失,恢复得很快,每隔十四天,国家规定每次献血浆580ml。
献血浆过程并不复杂,只需三个步骤。很多人担心献血浆会痛,怕麻烦,事实上,全过程只需要40到60分钟,程序非常简单:
1.首先要做的就是检查,化验血液,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肺DR检查,以及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服用药物,有没有到过传染病高发区,这些都符合标准,就可以进行。
2.机器分离,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痛苦:躺在献血椅上,专业的护理人员通过静脉穿刺,将血液通过一次性耗材流入单采血浆机,单采血浆机会将血浆与红细胞分离,然后将血浆装入专门的袋子,再将红细胞回输。
3.献血浆之后,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献血浆之后,护士会在你的针口上贴一张止血贴,待止血后,在休息区适当喝点糖水,吃一块饼干,补充一下体力,等你感觉无不适,方可以离开。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献血浆的传言,今天再做一次澄清。
误区一:“献血浆会感染乙肝,艾滋病传染”?不会的!采血浆用的针头、管路和分离器,都是用完即弃的一次性用品,开封之前都是无菌的,用完之后直接丢弃,不会再用一次,完全不存在交叉传染的可能。
误区二:“献血浆过多会贫血,对身体有害”?绝对不可能!血浆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的蛋白质,捐献之后24-48小时内可以补充,而蛋白质则可以通过吃鸡蛋和牛奶来补充。国家规定,年龄在18到55岁之间,体重达到标准的人,一年最多献血浆24次,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还能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
误区三:“女孩不可以献血”?只要不是生理期、妊娠期和哺乳期,身体状况良好的女性都可以捐献,因此,许多女性医护人员和老师,都是定期献血浆的“常客”。
这些血浆看似淡黄,其实都是制备血液制品的重要原料,是一种非常稀缺的医疗资源:严重烫伤的患者,需要大量的血浆来补充水分和蛋白质;凝血不全的病人,依靠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来止血;严重感染的病人,必须要用到血浆中的白蛋白,以提高免疫力,而现在,只有健康人才能提供血浆,没有人工代替品,所以,你的每一次捐献,也许就是另一个人的“救命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