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如何守护?动静脉内痿的日常护理全攻略
“护士,我这条‘人工河’要是堵了,是不是就得‘断水’?”
“没错,这条河就是您的‘生命线’,得天天巡堤、月月护坡,一刻不能偷懒!”
一、把手臂变成“人工运河”:先搞懂内瘘是啥
慢性肾衰的朋友,肾脏罢工后,身体里的“废水处理厂”就得靠血液透析机接班。可机器要抽水,得先有一条水量充沛的“运河”。于是医生化身“水利工程师”,把前臂一条动脉和相邻静脉缝在一起,让静脉“动脉化”——血管变粗、变韧、流量翻倍,这就是动静脉内瘘(AVF)。它一旦“通航”,透析针就像两艘小快艇,每周三次扎进河里,把血液送到透析机里“洗洗澡”。
二、术后100天:新运河的“养成系游戏”
术后7天:伤口还没长好,别当“举手族”——不要拎5斤以上重物,睡觉别把胳膊压成“麻花”。
术后14天:拆线完毕,开始“健瘘操”——捏弹力球、握拳-松拳,每次3分钟,每天3-4次,让血管“健身增肌”。
术后1个月:热敷上线!用40℃温水袋“蒸桑拿”,每次15分钟,每天2次,血管会“开心”地扩张。
术后2-3个月:血管直径≥6mm、深度≤6mm、流量≥600mL/min,才算“成熟通关”,可以正式“开闸放水”。
三、每日“三摸三听”:给运河装个“智能监控”
把3根手指轻轻搭在瘘口上方。摸:像摸小猫打呼噜,有持续震颤=河水奔流;听:用耳朵贴近,听到“呼呼”杂音=航道通畅。早中晚各一次,发现“没声了”“震颤弱了”,4小时内冲到医院,还有机会“溶栓抢通”。
四、穿刺日的“护堤八步”——护士唱戏,您也得当好配角
①出门前排练:肥皂水洗胳膊,洗掉细菌“小怪兽”;②穿刺时:胳膊放平,别当“低头族”刷手机,防止血管“拐弯”;③下机后:护士绑的弹力绷带,20分钟松一圈,1小时全部拆完,别让“橡皮坝”长期挡水;④回家路上:针眼贴防水创可贴,防止公交扶手“偷袭”;⑤当晚:不泡澡、不桑拿,避免“热胀冷缩”渗血;⑥24小时后:热敷+喜疗妥软膏,活血化瘀,给河道“清淤”;⑦72小时内:禁止量血压、抽血、输液,把“偷水贼”拒之门外;⑧一周后:穿刺点还有淤青?别慌,那是“河道清淤”的色素,大概1个月就褪色。
五、居家“十不要”:别让“生命之河”决堤
不要穿紧身袖——袖口勒成“橡皮筋”,河水瞬间断流;不要戴手表、手镯——金属“手铐”会压出“堰塞湖”;不要枕着内瘘睡——夜里翻身,一不小心就把“河堤”压塌;不要拎重桶、抱娃——瞬间高压,血管“爆管”不是玩笑;不要抓痒——指甲里的细菌=成千上万“小小挖掘机”,一抓就溃坝;不要涂风油精、红花油——刺激性药物会让血管“生气”痉挛;不要自己剪“瘘毛”——用剪刀易划破皮肤,去医院让护士专业处理;不要忽视小水疱——针眼旁冒“小珍珠”,可能是感染“先头部队”,马上消毒就医;不要“自我加药”——听说阿司匹林防血栓就乱吃?出血了没人替你挡刀;不要拖复诊——医生让你每月超声,你却“拖延症”上线,等堵了再哭就晚了。
六、并发症“三大怪兽”出场预告
①血栓怪:震颤消失+胳膊发凉,黄金抢救6小时,溶栓or取栓;②感染魔:红、肿、热、痛+发烧,65%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部莫匹罗星+口服抗生素;③动脉瘤兽:血管鼓成“小气球”,<3cm观察,>5cm手术,弹力绷带是“临时护甲”。
七、吃货“护河”菜单
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鲈鱼,每天1.2g/kg体重,帮血管“补城墙”;低钠控水:盐<5g/天,水=前一天尿量+500mL,别让“洪水”冲堤;高磷克星:焯水后再吃肉,配磷结合剂,减少血管钙化“生锈”。
八、彩蛋:给内瘘起个“爱称”,疗效+50%
国外研究发现,患者给内瘘取名字(比如“小青龙”“天河号”),自我护理依从性提升30%。所以,今晚就给它起个霸气的名字吧!每天摸一摸、听一听,跟它说:“天河号,今天也要辛苦你啦!”——心理暗示加持,护理不再枯燥。
九、结语
动静脉内瘘不是普通的血管,它是透析患者与“生命”之间的“人工运河”。每天3分钟“摸一摸、听一听”,每周1次“超声体检”,每月1次“营养评估”,就能让这条运河畅行5年、10年,甚至更久。记住:你把内瘘当“宝贝”,它才能把你当“VIP”。守护生命线,从“指尖上的3分钟”开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