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不复杂!肩颈腰腿痛患者秋冬怎么护?避开3个误区,记住1个食疗方
在秋季和冬季,由于气温的降低,湿气也会加重,所以经常会出现肩颈腰腿痛的症状。中医学认为“寒主收引”,“湿邪粘滞”,气温低可使肌肉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而湿邪则容易阻滞经脉,使疼痛加剧。其实,中医的养生之道,并不是很复杂,只需要避开一些常见的误区,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你的身体舒服,安然度过秋冬。
一、避开3个养护误区,别让疼痛“雪上加霜”
误区1:疼痛时“不动养着”,越歇越僵
许多病人因为疼痛而不敢活动,以为不运动可以减轻对身体的刺激,殊不知,长时间的卧床和久坐,会造成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使气血瘀滞更加严重。中医讲究“气通则畅”,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减轻肌肉的张力。
方法:针对不同部位的疼痛,采取适度的运动,例如:肩部、颈部不舒服的可以进行“米字操”,腰酸背痛的可以练习“小燕飞”,膝盖有酸胀感的患者可进行“直腿抬高”。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力度要轻,不要做太大的动作。
误区2:盲目“热敷驱寒”,时机不对反伤身
秋季和冬季天气比较冷,很多病人都喜欢用热水袋或者暖宝宝来进行长时间的热敷,觉得“越热越舒服”。不过,在中医看来,热敷也不是万能的,如果疼痛中还伴有红肿灼热的感觉,用热敷可能会使局部充血更加严重,从而引起疼痛;另外,如果是糖尿病或者是过敏的人,长时间的高温热敷也会引起烧伤。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确定疼痛的种类,如果是在寒冷的环境下,疼痛的部位会变冷,但是不会出现红肿和热痛的情况,可以用热敷的方式来达到40-50℃,每次15-20分钟,一天2-3次。
误区3:依赖“止痛贴膏”,忽视辨证选药
市场上有许多止痛贴膏,许多病人在没有了解其成分的情况下就去买,这样做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因为药物的刺激而引起皮肤过敏。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而肩颈腰腿痛多见于“风寒湿痹”“气血瘀滞”等范畴,根据证候不同,选用的膏药效果也不尽相同,盲目用药,往往贻误病情。
正确的做法:按照症状选择药膏,如果疼痛加剧,还会有寒战,可以选择“温经散寒”的贴膏;如果疼痛固定,按揉时加重,可选用“活血化瘀”类药膏;如果是敏感性肌肤,可以选用“透气型”的,一次使用的时间不要超过8个小时,使用前要注意清洁,避免反复使用。如果敷贴3天后没有减轻,或者有皮肤敏感症状,应该马上停止使用,并到医院就诊。
二、牢记1个食疗方,从内调补养经络
“药食同源”是传统医学理论,在秋天和冬天,我们可以用食疗来补充气血,散寒除湿,给经脉的运转提供“动力”。推荐一款好吃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它具有温经散寒、补益气血的功效,对气血不足、风寒侵袭引起的各种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食材组成:
羊肉250克,当归10克,生姜20克,红枣5颗,枸杞10克,盐少许。
制作过程:
羊腿洗净切丁,下凉水,加入适量料酒,大火烧开,撇去血沫和腥气,取出,用温水冲净;将羊肉块、当归、生姜片、红枣,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焖1.5-2个小时,直到羊肉变软;放入枸杞,再焖10分钟,下盐调味。
食用须知:
一周1-2次,一次一碗,不可多吃,因为羊肉是温热的,吃多了容易上火。身体燥热的人、感冒发烧的人不能吃;配料的份量可依个人喜好而定,例如可依抗寒能力而增减姜,怕腥的可加入少许的葱丝。
三、秋冬养护“小细节”,助力缓解疼痛
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避免错误的认识,还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调理,这样就可以减轻肩部、颈部、腰腿痛的症状。
要做好保暖工作,防止“露肤受寒”:秋冬季出门要围围巾护颈,穿高腰裤护腰,穿长裤护膝,尽量不要用空调或者暖气直接对着疼的地方吹;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用棉被,特别是肩颈和腰部的保暖,可以用护腰和护膝来进行保暖。
改变坐姿,避免“久坐久站”:久坐的人,每半个小时起来,做五分钟的运动,调整坐姿,把靠垫放在腰间,以支持身体;长期站着的人要穿着舒服的平跟鞋,时不时地踮起脚尖或者四处走走,以避免在一个位置停留太久。
秋季养生主要是避寒除湿、通经活络,不需要太过繁琐的方法,只要避免错误的认识,坚持正确的养生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疼痛继续加剧,或者是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