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手术室“低温”环境的温暖守护

2025-10-20 09:36:07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 李德勇

  “医生,手术室怎么这么凉?我有点发抖……”这是很多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时的第一句疑问。明明大家都怕冷,为啥手术间非要把温度定在21-25℃?其实,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1-25℃之间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兼顾感染防控、设备运行与医护工作状态的科学考量。如今,体温管理已成为手术护理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依据最新指南,解析低温背后的科学逻辑,展现医护团队如何以专业与温情守护患者体温。

  一、手术室为何保持低温?

  (一)维持医护人员最佳状态

  手术作为高紧张度、高体力消耗的医疗操作,适宜低温环境(21-25℃)对保障手术安全至关重要。该温度不仅能抑制医护人员汗液分泌,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还能提升医生手部稳定性与操作专注度。高温环境下,医生汗水滴落易污染创口,频繁擦拭也会干扰手术节奏,而低温环境则有效规避这些风险,为手术质量筑牢防线。

  (二)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

  低温在围手术期感染控制中至关重要,通过抑制病原菌酶活性与代谢速率降低感染风险。临床证实,21-25℃手术室温度是感染防控关键指标,可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此温度既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繁殖(较26℃以上环境降低40%),又能保障医护操作舒适。研究表明,该温度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周期延长,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减慢,可使手术部位感染率下降23%-31%,助力患者术后康复。

  (三)保障高精度设备运行

  现代手术依赖监护仪、能量平台、手术机器人等精密电子设备。但设备运行产热,对手术室温控要求严苛。例如,多功能监护仪在超28℃环境中,传感器灵敏度下降15%,影响生命体征监测;能量平台高温下工作,功率输出不稳,电刀切割热损伤风险增加。

  手术机器人系统对温度尤为敏感,当环境温度超26℃,机械臂运行误差从0.1mm增至0.3mm,严重影响神经外科、心脏搭桥等精密手术。因此,手术室通过恒温控制系统将温度维持在21-25℃,并配合层流通风系统散热,确保设备性能稳定,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这个温度范围,正是精密“手术助手”的理想工作环境。

  二、最新指南下的患者体温保护策略

  最新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指南强调,应从术前开始系统性预防低体温,并贯穿至术后恢复阶段。

  (一)术前阶段:预暖护理

  多篇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术前30分钟主动预保温,通过预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术中核心体温,降低低体温并发症风险,减少转运热量流失。具体操作如下:强制空气加温系统(充气加温毯)需提前预热至38-40℃,平铺于手术床,覆盖肩颈、躯干及下肢核心区域(避开切口);棉被提前30分钟置于40℃恒温箱,患者入术前准备室后即覆盖,减轻冷刺激。临床数据表明,标准化预保温可使患者入室核心体温达标率超9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降低65%,如同为患者穿上温暖“防护衣”抵御低温。

  (二)术中阶段:综合体温管理

  体表加温:建议用充气加温毯覆盖非手术区域,适合胸腹部、四肢暴露多的手术;新型碳纤维加温系统可均匀控温,二者如同“小太阳”温暖患者。

  液体加温:人体核心体温需维持在36-37℃,常温或低温输注液体会破坏热平衡。临床表明,用液体加温仪将输注液体(含血制品)加热至37℃,能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风险,稳定患者体温,助力术后康复,避免输入液成为“冷水”拉低体温。

  环境调控:在保证手术区域无菌的前提下,尽量缩小手术野暴露范围,减少体热散失。

  监测与反馈:持续监测患者核心体温(如膀胱或直肠温度),实时调整保暖措施,维持体温不低于36℃。医护人员就像体温的“守护者”,时刻关注并确保患者体温处于安全范围。

  (三)术后阶段:持续温暖复苏

  手术结束并非保暖终点。复苏期、转运途中及回病房后,均需持续使用加温设备,如预热转运床等,直至患者体温稳定。对老年、小儿及体弱患者,更应延长保温时间并加强监测,为术后康复筑牢温暖保障。

  手术室的“冷”源于医学科学与感染控制需求,“暖”则彰显医护团队全程关怀。手术团队遵循保暖指南,以精准体温管理提升手术安全,传递医学温度,助力患者舒适度过手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